學名 (Binomial Nomenclature) Asaphiscus wheeleri
界 (Kingdom) 動物界 Animalia
門 (Phylum)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綱 (Class) 三葉蟲綱 Trilobita
目 (Order) 褶頰蟲目 Ptychopariida
亞目 (Suborder) 褶頰蟲亞目 Ptychopariina
總科 (Superfamily) 褶頰蟲總科 Ptychoparioidea
科 (Family) 附節蟲科 Asaphiscidae
屬 (Genus) 附節蟲屬 Asaphiscus
種 (Species) wheeleri
 
年代 古生代寒武紀中期 Paleozoic Middle Cambrian (507 - 505 百萬年)
產地 美國猶他州 Wheeler Shale Formation, Antelope Springs, Utah, USA
尺寸 化石長約 47 mm 寬約 32 mm
 
   

Asaphiscus wheeleri 附節蟲屬三葉蟲擁有 9 個胸節,是在美國猶他州很常見的三葉蟲化石,大多出土在 Wheeler Formation 的頁岩層中,Wheeler Formation 頁岩層又是美國 19 世紀知名地質學家 Charles Doolittle Walcott 所發現命名的地層。在此地層中,Asaphiscus wheeleri  三葉蟲大概是除了 Elrathia kingi 金氏艾雷斯三葉蟲外,出土紀錄最多的三葉蟲標本。與金氏蟲類似 Asaphiscus wheeleri 三葉蟲的化石標本中常缺了活動頰 (librigena),或疑似被掠食動咬傷 (bite marks) 的痕跡,看起來也是位於當時生物鏈底層的可憐蟲,只能靠刨食沉積物中更低等的生物過活。Asaphiscus wheeleri 三葉蟲與 Elrathia kingi 金氏艾雷斯三葉蟲化石雖然時常可見,但確很少同時出現在同一塊母岩中。

Asaphiscus wheeleriexuviation Asaphiscus wheeleri 三葉蟲與金氏蟲的標本之所以常遺失活動頰,是跟這兩種三葉蟲脫殼方式有關,左圖是出自古生物學家 McNamara 與 Rudkin 1984 年的論文Techniques of trilobite exuviation. Lethaia,這兩種三蟲脫殼方式,都是活動頰先自頭部分離出來,接下來蟲體再從舊殼中鑽出來,這種脫殼方式讓沒有保留活動頰的化石標本幾乎可以確定是當時脫下來的空殼,被海底沉積物覆蓋而形成化石。Asaphiscus wheeleri 三葉蟲身型比例完美,尾部扁平又有個漂亮的後褶邊 (posterior border),出土化石數量又多,但雙頰俱存的標本卻很難找,直到最近總算找到個兩個活動頰都在的標本,跟 Wikipedia 內三葉蟲條目內的標本照片品質差不多,又沒超過 50 美金,就把它標回台灣作紀念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m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