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科特蘭分校的古生物學家克里斯托弗·麥克羅伯茨 (Christopher McRoberts) 所領導的研究團隊;於 2013 年3月18日發表一份新的論文,由化石證據顯示古生代某些三葉蟲外殼可能具備如豹紋斑點般的花紋,能在自然環境中偽裝以保護自己不受掠食者攻擊。

此研究團隊分析了超過二十五個;採集自美國紐約州中西部所採集之蛙型鏡眼蟲  Eldredgeops (Phacops) rana 標本,這些生存於三億九千萬年前古生代泥盆紀的三葉蟲化石表面,顯示出特殊的棕色或棕褐色的斑點,過去在該地採所集的鏡眼蟲標本中並未見過這樣的斑點。在古生代泥盆紀中期現今美國紐約州是一個狹長的熱帶內陸淺海,清澈的海水一直延伸到現今加拿大魁北克。在這個溫暖的水域中,存在著一個豐富與多樣化之古代海洋生態系統,包含了眾多珊瑚,海百合,三葉蟲,鸚鵡螺與魚類生存其中。

古生物學家克里斯托弗 - 麥克羅伯茨表示: 「我們尚不清楚三葉蟲是吃什麼維生,最有可能是在海底扮演清道夫般的角色,覓食所有它能找到的食物。」

這些特殊的標本是由業餘古生物學家史蒂夫·邁茲 (Steve Mize) 和馬庫斯·馬丁 (Markus Martin) 於 2011 年夏天在美國紐約州達里恩(Darien, New York) 近郊所發現。該地區出土的鏡眼蟲化石多半是埋藏在鐵灰色的泥岩中,在三億九千萬年前,可能一場大型海底風暴將這些三葉蟲埋葬在泥濘之中。這一批特殊的鏡眼蟲標本,在三葉蟲的外殼上散佈著 0.23 公厘寬之深褐色圓形斑點,某幾個標本則是在深棕色的外殼上散佈著白色,或淡棕色的斑點。

古老的化石很難保存原本生物的顏色,三葉蟲化石標本上的色彩與圖案是否就是三葉蟲外殼的原始樣貌? 科學家們對此問題爭論已近一個世紀。在 1960 年代的研究發現三葉蟲化石的斑點很多是肇因於內部的肌肉附著點,而非原始的外殼圖樣。1980 年代研究顯示,某些三葉蟲化石外殼所發現的斑點,實際上是在化石形成過程中產生的黃鐵礦。而這批三葉蟲標本中,表面微小的斑點是以球體型態嵌入在三葉蟲外骨骼,研究人員在斑點的底部能夠看到細微小管或毛孔。此外這些斑點並非隨機分散在外殼表面,斑點分佈具備生物的對稱性原則,規律地出現在眼睛的上方和下方,並延伸到後方的胸節與尾部。每個標本斑點的數量不一,從不到100個斑點至500多個斑點都有,斑點所在區域,也並非皆是肌肉附著點。而現代的甲殼類動物也有白點或其它色斑紋的現象。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古生物學家奈傑爾·休斯 (Nigel Hughes) 並未參與此研究計畫,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 : 「古生物化石能保存原始彩色之圖案,是非常罕見的,因為三葉蟲外殼化學成分與結構在漫長的埋藏過程中會被替換與改變」


然而,經過顯微攝影與礦物分析後發現,這些化石上的斑點的確屬於這些三葉蟲外骨骼(exoskeletons) 的一部分​​。

奈傑爾·休斯表示 :「若此斑點在該地區多個標本上存在一致的樣式 (pattern),再加上斑點與外骨骼間相關化學性質分析的結果,的確增加了這些斑點是這些三葉蟲還活著時就存在的可能性」。研究計畫主持人斯托弗·麥克羅伯茨則表示 :「我們已經清楚地記錄這些斑點是三葉蟲外殼的一部分,是生物原始生成的,而不是在化石形成過程中產生的。」,「這顯示三葉蟲會利用外殼的花紋或斑點作為偽裝,以避免自身成為掠食動物的一頓海底大餐」。

斯托弗·麥克羅伯茨認為 :「從三葉蟲的正上方或斜上方看過來,這些斑點將可以擾亂掠食動物的視覺以保護三葉蟲,在某些光源環境下,這些斑點能讓周遭環境與三葉蟲外型合而為一,混淆了三葉蟲的外型輪廓」。接下來研究人員希望了解更多有關這些斑點的化學成分與微觀結構,並搜尋該地區其他品種三葉蟲是否有這類似的現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m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