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仙湖蟲是生長於在五億兩千萬年前古生代寒武紀的海洋節肢動物,也是雲南澄江獨有的品種。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 Gregory Edgecombe 與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 Nicholas Strausfeld 發現一個具備腦組織的撫仙湖蟲化石標本,並在發表於 2012年10月11日出版的《自然》期刊上,這可能是最早含有神經解剖學特徵的化石標本。

與其他澄江化石一樣,撫仙湖蟲的屍體被快速埋藏到低氧的環境中,因而保護它的遺體免遭細菌的破壞。在 Gregory Edgecombe 及 Nicholas Strausfeld 所分析的一件撫仙湖蟲化石中,其神經解剖學特徵以一種富含鐵的褐色化石的形式被保存下來。 Gregory Edgecombe 表示 "由它的大小,我們意識到這是一個腦部組織,它的輪廓和位置能夠與現代甲殼綱動物的大腦類似。”

撫仙湖蟲(Fuxianhuia)是澄江生物群中特有的化石。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左下方是撫仙湖蟲 (Fuxianhuia protensa) 腦部組織,而右下方則是現生甲殼類動物,西伯利斯陸寄居蟹(Coenobita clypeatus)腦部組織,兩者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度。

這個撫仙湖蟲的大腦由三個部分構成,並且會聚在口的前端,並且在眼柄中留有神經組織的痕跡。 這具化石的神經解剖學特徵與現代昆蟲以及一些甲殼綱動物相當類似,意味著早在五億兩千萬年前的撫仙湖蟲已經具備相當複雜的大腦,並能處理高解析度視覺資訊之能力。此一發現印證了一項過去所提出的理論,即寒武紀時動物演化出視覺促成了掠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的一場“軍備競爭”。以腦部組織推測的撫仙湖蟲的視覺能力,以及三葉蟲的眼睛的發展,寒武紀時許多節肢動物可能扮演著視覺敏銳的掠食者角色。

並非所有學者都同意此撫仙湖蟲化石中保存的結構是複雜之腦部組織,德國萊比錫大學專門研究節肢動物神經解剖學的 Georg Mayer 表示“這些化石保存的確很完美,但其中的暗斑很可能僅代表了一些神經殘留物、肌肉和消化系統的混合物。”,而 Georg Mayer 也同意“寒武紀節肢動物具有複雜的身體構造,為什麼它們就不能有著複雜的大腦呢?”無論這個特殊的化石是否是一個複雜的大腦痕跡,古生物學家認為撫仙湖蟲已經具備了- 能在複雜而危險之環境中導航的神經系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m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