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Binomial Nomenclature) | Ptychopyge angustifrons (rossica) |
界 (Kingdom)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Phylum)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綱 (Class) | 三葉蟲綱 Trilobita |
目 (Order) | 櫛蟲目 Asaphida |
亞目 (Suborder) | 櫛蟲亞目 Asaphina |
總科 (Superfamily) | 櫛蟲總科 Asaphoidea |
科 (Family) | 褶尾蟲科 Ptychopygidae (櫛蟲科 Asaphidae) |
屬 (Genus) | 褶尾蟲屬 ptychopyge |
種 (Species) | 狹額種 angustifrons (俄羅斯種 rossica) |
年代 | 古生代奧陶紀中期 Paleozoic Middle Ordovician (Kunda Horizon, Darriwilian Stage) (468 - 460 百萬年) |
產地 | 俄羅斯聖彼得堡 Putilovo quarry, Saint Petersburg region, Russia |
尺寸 | 化石長約 62 mm 寬約 40 mm |
![]() |
![]() |
這是我比較高價的三葉蟲標本之一,也是較罕見的狹額褶尾蟲屬三葉蟲標本,在俄羅斯聖彼得堡附近出土的 Asaphidae 櫛蟲科三葉蟲中,除了三十餘種 Asaphus 櫛蟲屬之外,另有六種稀有的 ptychopyge 褶尾蟲屬三葉蟲,照片中的 Ptychopyge angustifrons 正是其中的一種,Ptychopyge angustifrons 在胸節靠尾部的附近會微微隆起,在褶尾蟲屬中是比較特別的。這個標本呈現淡褐色的方解石外甲,搭配白色的石灰岩母岩,整體狀況真的十分漂亮,完整無缺損的俄羅斯褶尾蟲屬三葉蟲,有時找好幾年都不見得能在市場上找的到,一般網路通路的定價在 500 - 800 美金之間,而 nan 兄家中居然有好幾隻的蒐藏品,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
![]() |
狹額褶尾三葉蟲於 1827 年定種,1964 年蘇聯古生物學家 Balashov E.A. 將當地的 ptychopyge 褶尾蟲屬三葉蟲做了分類的整理。Balashova E.A.是研究俄羅斯三葉蟲的專家,在 1976 年時發表論文認為應將褶尾蟲由Asaphidae 櫛蟲科獨立出來,成為 Ptychopygidae 褶尾蟲科,而這個 Ptychopyge angustifrons 狹額褶尾三葉蟲也重新歸類為 Ptychopyge rossica,而 rossica 這個字正是 Balashov E.A 故鄉俄羅斯,以自己故鄉命名可見此種三葉蟲在 Balashov E.A 心中的地位,當然直至今日這個分類仍存在著爭議,某些學者認為狹額褶尾三葉蟲與俄羅斯褶尾三葉蟲是兩個獨立的品種。 與 Asaphus 櫛蟲屬相較,頭部後方兩個尖銳的頰刺 (genal angle/genal spine) 是比較明顯的差異,而體態也更為扁平,頭鞍呈現梨狀,活動頰外側也有個平平的褶邊,尾部邊緣也有著同樣的褶邊,不知中文屬名的褶尾是否是因此而得名。我們可由上方的照片中看到尾甲 (pygidium) 上佈滿了細微的泰瑞斯線(Terrace lines),訴說著它四億六千萬年前潛藏在海底沉積物中的低調歲月。頭部 (cephalon) 上也有細緻的泰瑞斯線,但是我用我的數位相機展現不出來。 |
![]() |
![]() |
若放大五十倍拍攝,就可以如下圖所示看到頭部的泰瑞斯線。 |
這個標本頭部略有些損傷,但和左圖這個收藏於挪威奧斯陸大學古生物博物館, 古生物學者 Friedrich Schmidt 在其著作 "Revision der ostbaltischen silurischen Trilobiten" (1881-1907) 中所採用的同品種標本相較,拜現代清修科技所賜,我的狹額褶尾三葉蟲標本實在夠完美了。 |
原始圖片來源: Paleontological Museum,University of Osl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