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6日 Discovery Channel 鯊魚週播出了具有爭議的單元 "巨齒鯊︰還活著的怪獸" (Megalodon: The Monster Shark That Lives"),該節目除了未清楚註明虛構影片受到批評,另一個備受爭議的內容就是這張疑似巨齒鯊的照片。節目中播出的這張照片看似出自1942 年 12 月18 日二次大戰期間的納粹德國軍方,一個疑似鯊魚巨型海洋生物,在德國二戰 U 型潛艇後方出現,照片右上方還可看見納粹黨徽的浮水印。探索頻道節目中引用這張來路不明的照片,懷疑在二次大戰期間巨齒鯊可能尚未滅絕。 |
![]() |
擁有動物學背景的英國作家喬治蒙比爾特 (George Monbiot), 於 2014年2月發文質疑此照片真實性,博學多聞的喬治蒙比爾特提出此照片幾項不合理之處。 |
- Mar 23 Sun 2014 18:54
2013 Discovery Channel 鯊魚週引發造假爭議 - 續
- Feb 22 Sat 2014 23:55
寒武紀早期三葉蟲已經準備邁向陸地
動物到底何時開始從海洋擴展至陸地一直是個爭論的議題,由明顯的化石證據,過去推測自約四億年前古生代泥盆紀時期起,所有四足動物的祖先就開始適應在陸地上行走,由魚的胸鰭和腹鰭逐漸演變成腿,而節肢動物則是到了約三億年前石炭紀晚期,才發現大量昆蟲化石。2013 年11月3日發表於美國地質學會的論文 Trilobites in early Cambrian tidal flats and the landward expansion of the Cambrian explosion 研究發現;早在寒武紀早期三葉蟲就已經準備好朝向陸地拓展的可能性了。動物拓展至陸地生活的時間點,拓展的路線,以及寒武紀大爆發時涵蓋地球的環境有多廣 ? 這些都是重要的議題,這篇論文中在美國田納西州 (Tennessee) 的阿巴拉契亞山脈 (Appalachian Mountains) 南部;研究發現屬於寒武紀早期羅馬地層 (Rome Formation) 在五億年前是個潮間帶 (intertidal zone),由於此處岩層留下了海灘潮間帶特有的平頂波痕 (flat-topped ripples) 沉積,並且由乾裂的紋路推斷此處在遠古時曾週期性地表暴露於地表,而被陽光所曬裂,這些都是濱海潮間帶的特徵。 |
![]() |
海邊沙灘上常可見到的平頂波痕 (flat-topped ripples) |
- Feb 04 Tue 2014 13:49
北美洲原住民蒐藏鯊魚牙化石
鯊魚牙化石是廣受歡迎現代蒐藏者歡迎的化石類型,人類對於鯊魚牙化石的喜好,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2011 年發表於 Archaeology of Eastern North America 的論文 “Integrated Geology, Paleontology, and Archaeology: Native American Use of Fossil Shark Teeth in the Chesapeake Bay Region.” 藉由結合地質學,古生物學與人類學學者的共同研究,進一步了解美國東北沿岸鯊魚牙化石如何被古代北美原住民所運用。由出土的化石與原住民遺址顯示,北美原住民已經有超過一萬年蒐藏與使用鯊魚牙化石的歷史,而美國東岸馬里蘭州切薩皮克灣 (Chesapeake Bay) 出土的北美原住民遺址中找到六種不同類型的鯊魚牙化石,此一地區原住民蒐藏鯊魚牙化石的時間可追溯到 2,500 年前。 現代人蒐藏鯊魚牙化石有著不同的動機,古代北美印第安人蒐藏鯊魚牙化石,可能與日常生活更為貼近,鯊魚牙化石可能被用於狩獵時的工具,是讓一家人能溫飽的重要生活資產。亦有證據顯示,為了宗教信仰因素,鯊魚牙化石也常被鑽串成項鍊或護身符等裝飾用途,並在不同聚落間交易與流傳。今日在距離美國東海岸有段距離的俄亥俄州原住民墓葬遺址中仍可以發現鯊魚牙化石,在俄亥俄河谷所發現的鯊魚牙齒化石起源一直是備受爭議的話題。1980 年代的學者認為在俄亥俄河谷中發現的化石的鯊魚牙齒,是因為古代海洋深入內陸,鯊魚牙化石因而埋藏在古海洋沉積物中,而近代的研究顯示,這些鯊魚牙化石是出自馬里蘭州切薩皮克灣 ,因原住民交易與攜帶輾轉運送到內陸區域。至少有六種鯊魚牙化石被人工修飾或改造,包含現今還存在的大白鯊 (Carcharodon carcharias) 與五種已經滅絕的鯊魚品種,分別是巨齒鯊(Carcharocles megalodon),寬齒鯖鯊牙 (Isurus hastalis),半鋸齒鯊牙 (Hemipristis serra ),沙虎鯊牙 (Carcharias sp.) 與灰鯊牙 (Carcharhinus cf.egertoni ),這些鯊魚牙化石或被鑽孔,或被修磨齒根外型,以便用於工具製作或裝飾。 |
- Jan 18 Sat 2014 20:48
重建古生代奧陶紀晚期海中風貌
由英國 RED CREW LIMITED 所執行一項復原古生代海洋風貌的計畫 MIGHTYFOSSILS project,運用最新的電腦動畫技術與建模軟體,搭配古生物經驗豐富的專業團隊,讓我們可以一窺四億年多年前的地球海洋。這使得人們不僅能透過化石觀賞這些已滅絕的物種,更可以用自己雙眼看見這些古生物生活的面貌。 |
這個不到一分鐘尚在製作中的影片,可以看到櫛蟲與三瘤蟲等古生代奧陶紀三葉蟲在海底爬行,背景有著海百合隨著洋流擺動,是個製作精緻的短片。 |
- Dec 22 Sun 2013 22:59
二疊紀末大滅絕真相逐漸浮現
- Nov 17 Sun 2013 21:49
瀕危動物 - 三葉蟲?
上週 (2013年11月11日) 在中國大陸齊魯晚報有這樣一則來自青島的地方新聞: 流亭機場海關今年查獲 4,157 件走私瀕危動植物製品旅客出入境時攜帶三葉蟲化石、整張的鱷魚皮、象牙手鐲、鴕鳥皮包 |
- Nov 10 Sun 2013 18:55
巨齒鯊滅絕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長得太大了?
自然史上倘佯海中體型最巨大的鯊魚-巨齒鯊(Carcharocles megalodon) ,或許巨大的體型造成了它滅絕的原因。雖然科學家不明瞭什麼原因使得巨齒鯊演化成如此巨大,2013年11月5日,任職於美國史密森尼位於巴拿馬之熱帶研究學會與佛羅里達大學的卡特琳娜 (Catalina Pimiento) 在第73屆學會古脊椎動物會議中表示,巨齒鯊巨大的體型讓它更易滅絕。 |
![]() |
巨齒鯊估算可長達 60 英尺(18 公尺),牙齒咬合力超過暴龍 (Tyrannosaurus rex) 。這種恐怖的海怪生長在 1600 萬年至 200 萬年前的海中,看起來這是一段不算短的時間,但是相較其他某些鯊魚物種,已存活在海洋五億年而身體結構卻沒有太多的變化。 卡特琳娜表示:「巨齒鯊並非一個成功的物種,與巨齒鯊生活在相同年代海中的許多鯊魚品種現在都還存在。」,巨齒鯊在地球自然史上的短暫演出,讓卡特琳娜不禁思索鯊魚的身體大小是否影響其演化上的成功 ? |
- Oct 10 Thu 2013 17:36
三葉蟲化石標本 - Peronopsis segmenta 節型胸針球接子三葉蟲
學名 (Binomial Nomenclature) | Peronopsis segmenta |
界 (Kingdom)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Phylum)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綱 (Class) | 三葉蟲綱 Trilobita |
目 (Order) | 球接子目 Agnostida |
亞目 (Suborder) | 球接子蟲亞目 Agnostina |
總科 (Superfamily) | 球接子蟲總科 Agnostoidea |
科 (Family) | 胸針形球接子科 Peronopsidae |
屬 (Genus) | 胸針形球接子屬 Peronopsis |
種 (Species) | 節型種 Segmenta |
年代 | 古生代寒武紀中期 Paleozoic Middle Cambrian (505 - 501 百萬年) |
產地 | 美國猶他州米勒德郡 Marjum Formation Millard County, Utah, USA |
尺寸 | 化石長約 4 mm 寬約 2 mm |
![]() |
這是出自美國猶他州於 1964 年由 Richard A. Robison 發表的 Peronopsis segmenta 節型胸針球接子三葉蟲,跟之前介紹過的同屬品種 Peronopsis interstricta 相較,最明顯的不同之處在於尾部末端兩側有兩個銳利的小尖刺 (sharp-pointed marginal spines),節型胸針球接子三葉蟲標本產量也較少一些,這個標本只有 4 公厘長,要確保購得的標本擁有這項生理特徵真是件困難的事,一般賣家照片品質大都與第一張照片類似很難看的清楚,照片中勉強可以看出似乎有這兩根小刺,但是是否保存良好殊難判斷,這時候就只能賭賭運氣先買回台灣再說。收到標本後總算放心了,第二張照片是放大 50 倍後的照片,兩根刺中有一根保存狀況不錯,另外一根刺也勉強看出這個特徵。下圖的第三張照片是放大 200 倍後的影像,這根保存狀況不錯的小尖刺還蠻尖銳犀利。 |
![]() |
![]() |
許多球接子蟲尾部都有這類的小刺 (marginal spines),附上 1964 年 Richard A. Robison 論文中的照片來比較一下,其實有許多小細節與我這個標本不盡相同,由於標本體積小很多生理特徵無法完整保存,就姑且相信賣家的品種標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