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Binomial Nomenclature) | Asaphus (Neoasaphus) punctatus |
界 (Kingdom)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Phylum)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綱 (Class) | 三葉蟲綱 Trilobita |
目 (Order) | 櫛蟲目 Asaphida |
亞目 (Suborder) | 櫛蟲亞目 Asaphina |
總科 (Superfamily) | 櫛蟲總科 Asaphoidea |
科 (Family) | 櫛蟲科 Asaphidae |
屬 (Genus) | 櫛蟲屬 Asaphus (Neoasaphus) |
種 (Species) | 斑種 punctatus |
年代 | 古生代奧陶紀中期 Paleozoic Middle Ordovician (Aseri Horizon, Darriwilian Stage) (468 - 460 百萬年) |
產地 | 俄羅斯聖彼得堡 Vilpovitsy quarry,Saint Petersburg,Russia |
尺寸 | 化石長約 50 mm 寬約 30 mm |
![]() |
||||||
![]() |
||||||
這是多年前我購自於知名的俄羅斯化石銷售商 Saint-Petersburg Paleontological Laboratory 的 Asaphus punctatus 斑櫛三葉蟲化石,斑櫛蟲算是常見的品種,但賣方宣稱這是一個高品質完全無修補 (zero restoration) 的標本,這對於俄羅斯三葉蟲而言算是蠻少見的。斑櫛蟲雖然常見,但要如何分辨它與自己的後繼子孫 Asaphus intermedius 中間櫛蟲的差別,著實困擾了我很長一段時間。斑櫛蟲於 1949 年被發表,而中間櫛蟲則是於1953 年被發表,兩個品種似乎都是以俄文發表於冷戰時期蘇聯自己的學術期刊中,在網路上完全找不到當時的發表論文,而這兩個品種出土地層相近,中間櫛蟲的命名應該與它出土的地層界介於長眼柄的 Asaphus kowalewskii 卡瓦拉櫛蟲 與斑櫛蟲之間有關,正由於出土地層接近,對於斑櫛蟲與中間櫛蟲的品種辨識;即使是當地化石銷售商也常會出錯。俄羅斯科學古生物權威 Ivantsov, A.Yu 在自己的個人網頁中有其著作 Determining Ordovician Asaphid trilobite species by shape in the vicinity of Saint Petersburg 的手繪櫛蟲圖片,這些圖片是網路上唯一可信之俄羅斯櫛蟲品種判斷論文,此份論文俄文完整版刊登不久後便因版權問題移除了內文,現今只留下了圖片資料,透過搜尋引擎之便我找到了份移除之前的完整版,此一版本是用電腦自動翻譯後的英文版。依據文中描述中間櫛蟲與斑櫛蟲主要差異如下 :
下圖就是用這個標本將俄羅斯櫛蟲眼部各部位做個標示,絕大多數的櫛蟲的眼睛沒有眼柄而只有眼杯,只有Asaphus kowalewskii 卡瓦拉櫛蟲 ,Asaphus intermedius 中間櫛蟲與 Asaphus punctatus 斑櫛蟲這三種有著長眼柄。 |
||||||
![]() |
||||||
依照文字描述無疑這個標本就是斑櫛蟲,但是 Ivantsov, A.Yu 網頁 Determining Ordovician Asaphid trilobite species by shape in the vicinity of Saint Petersburg 中的圖片與這文字描述剛好相反,讓我無從得知到底是網頁中圖片是正確的資訊? 還是該信任電腦翻譯的英文版文字內容? 這個疑問直至近日取得了 Determining Ordovician Asaphid trilobite species by shape in the vicinity of Saint Petersburg 整篇完整俄文電子檔,方才有了答案。比對之後確認網頁中的圖片標示錯誤,剛好將這兩個品種標示顛倒。 | ||||||
![]() |
||||||
![]() |
||||||
![]() |
||||||
今天下午帶著兒子參觀新開幕的「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這是目前台北市唯一以古生物演化為主題的自然史博物館,票價平易近人,展場也讓觀眾自由拍照,整體規劃的相當不錯,展場依據生物演化的順序安排動線,讓我們一家人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如上圖照片,我看到三葉蟲展示區中似乎將這三個親緣關係相近的俄羅斯三葉蟲品種標示錯誤,就多事寫了這篇。這些枝微末節並不影響這個展覽的價值,建議大家都可以去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