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Binomial Nomenclature) Modocia Laevinucha
界 (Kingdom) 動物界 Animalia
門 (Phylum)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綱 (Class) 三葉蟲綱 Trilobita
目 (Order) 褶頰蟲目 Ptychopariida
亞目 (Suborder) 褶頰蟲亞目 Ptychopariina
總科 (Superfamily) 褶頰蟲總科 Ptychoparioidea
科 (Family) 馬駿科 Marjumiidae
屬 (Genus) 莫特卡屬 Modocia
種 (Species) Laevinucha
 
年代 古生代寒武紀中期 Paleozoic Middle Cambrian (505-501 百萬年)
產地 美國猶他州米勒德郡 Marjum Formation,House Range,Millard County, Utah, USA
尺寸 化石長約 33 mm 寬約 21 mm
 

這是產自美國猶他州另一種莫特卡屬三葉蟲 Modocia Laevinucha,與以前展示過的 Modocia typicalis 典型莫特卡三葉蟲乍看之下並不相似,若略去了胸部僅觀察頭部與尾部,兩者之間共通之處就顯露出來。1964 年 Modocia Laevinucha 三葉蟲被美國知名古生物學家 Richard A. Robison 發表時,並沒有發現完整的標本,僅有數量眾多的頭部與尾部,因此訂種的時候完全沒有討論胸部的特徵。三葉蟲生長過程中胸節數量與肋節的樣式常會改變,較少作為品種判斷的主要依據。直到 1971 年 Richard A. Robison 發表的論文中才展示了第一件完整標本,得知該品種成熟蟲體擁有 13 個胸節,當時僅有一件標本活動頰 (librigena) 保存完整沒有脫落,時至今日保有兩邊活動頰的 Modocia Laevinucha 三葉蟲標本仍不常見。這個標本很可惜沒有保留下尾部四節環節,但由於活動頰完整又在我的預算範圍之內,就將它買回台灣。

Tom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沉積岩形成的過程中,若將生物活動所遺留下來的痕跡保存下形成化石,稱為生痕化石。生痕化石將億萬年前的動物行為保留下來,是研究古生物與古代生態的重要依據,生痕化石研究的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是生痕是由何種生物所造成?是如何形成?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試想一個造成活動痕跡的古生物,要步履闌珊的走完生命中的最後時刻,接著恰巧大自然發生奇蹟,將最後的足跡與遺體一併掩埋沉積,億萬年後形成化石被人類所挖掘,這真是極為罕見的機緣。市場上也經常販售宣稱是三葉蟲足跡的生痕化石,實際上即使是專家也很難分辨這真的是三葉蟲的足跡,或是其他節肢動物所產生的足跡,畢竟古生代的海洋不是只有三葉蟲一種節肢動物。日前捷克古生物學者 Oldrich Fatka 與 Michal Szabad 卻發現一個珍貴的標本,一個保有生痕足跡的三葉蟲化石。

下圖照片中這個於捷克出土的 Agraulos ceticephalus 亞格勞洛斯屬三葉蟲,是生存在古生代寒武紀中期的品種,在蟲體背後留下了足跡的生痕化石,由生痕推測它是個底棲型的三葉蟲,靠著在海底沉積物中掘土進食。古生物學者期望在該地能發掘更多這類的化石,如此便能有機會一窺古生代海底的生態網路。

Tom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學名 (Binomial Nomenclature) Phacops (Eldredgeops) rana
界 (Kingdom) 動物界 Animalia
門 (Phylum)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綱 (Class) 三葉蟲綱 Trilobita
目 (Order) 鏡眼蟲目 Phacopida
亞目 (Suborder) 鏡眼蟲亞目 Phacopina
總科 (Superfamily) 鏡眼蟲總科 Phacopoidea
科 (Family) 鏡眼蟲科 Phacopidae
屬 (Genus) 鏡眼蟲屬 Phacops (Eldredgeops)
種 (Species) 蛙型種 rana
 
年代 古生代泥盆紀中期 Paleozoic Middle Devonian (398 - 385 百萬年)
產地 美國紐約州水牛城溫德姆頁岩層 Moscow Formation,Windom Shale, Buffalo, New York, USA
尺寸 化石長約 37 mm 寬約 23 mm
 
這是一個品質不錯的美國紐約州 Phacops rana 蛙型鏡眼三葉蟲標本,自 1832 年被發現定種之後,蛙型鏡眼蟲應該是最具代表性的鏡眼蟲品種,鏡眼蟲頭鞍佈滿顆粒狀的突起,一雙大而明顯的複眼是他主要的生理特徵,擁有如此巨大的眼睛構造一般被視為是掠食動物的象徵。

Tom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接下來我們來觀察管制開採或管制出口化石因素對於三葉蟲價位的影響。以下有三個出自於不同地區、同屬於Calymenidae 隱頭蟲科標本。首先,下圖 A 標本是出自於美國俄亥俄州奧陶紀地層的 Flexicalymene retrorsa 後曲隱頭蟲,長度 2.7 公分。
下圖 B 標本是化石商 Extinctions, INC 所販售的 Calymene niagarensis 尼亞加拉隱頭蟲,出自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Rochester) 的志留紀頁岩層,長度 3.8 公分。
下圖 C 標本是出自英國化石商 Fossils Direct 所販售的 Calymene blumenbachi 隱頭蟲,出自英格蘭溫洛克斷崖(Wenlock Edge) 志留紀地層,長度 4.5 公分。

此三件標本價位高低如何呢? 標本 A 我自 eBay 標得的價位是 27 元美金,標本 B 在 Extinctions, INC 的定價是 99 元美金,而標本 C 在 Fossils Direct 的標價是 167.5 英鎊,以今日的匯率換算約為 271 美元。由於這三件標本由於同為隱頭蟲科,若非專家很難指出外型不同之處,但為何之間價格差異如此之大呢?

Tom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我們嘗試以市面上常見的摩洛哥三葉蟲來觀察價格結構,摩洛哥的三葉蟲一直是頗受收藏家喜愛的化石標本。摩洛哥多樣化的古生代地層,出產來自寒武紀,奧陶紀,泥盆紀種類繁多的三葉蟲品種,在十九世紀時摩洛哥豐富的古生物資源並沒有被西方學者重視,使得該地直至今日仍不斷有新品種被發表,在之前提到七種最受歡迎的標本類型中,由於摩洛哥沒有管制開採或管制出口化石,因此許多三葉蟲品種在摩洛哥可以用相對便宜的價格取得,摩洛哥泥盆紀三葉蟲皆是體態立體的標本,而寒武紀與奧陶紀地層又出產多種體積大於尋常之三葉蟲品種對蒐藏者而言,摩洛哥單一產地就足以蒐藏到九個目的三葉蟲品種,包含球接子蟲目(Agnostida)、萊德利基蟲目(Redlichiida)、聳棒頭蟲目(Corynexochida)、鏡眼蟲目(Phacopida)、櫛蟲目(Asaphida)、砑頭蟲目(Proetida)、裂肋蟲目(Lichida)、褶頰蟲目(Ptychopariida) 與鐮蟲目(Harpetida)。這在其它產地是極為少見的。然而某些學者認為,過去十多年摩洛哥化石大量出口狀況,是典型經濟強勢國家掠奪經濟弱勢國家自然資產的惡行,我相信隨著摩洛哥經濟成長之後,管制化石開採與出口是遲早會發生的事情。接下來我們就是否被精良設備與技術所清修這個因素來比較其價格的差異。

Tom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人類對於古生物化石蒐藏,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收藏化石是項有意義的活動與正當的嗜好。古生物化石的生成,是匯集眾多機緣巧合後所產生的最終結果,漫長的地球自然史中各種地層的運動,以及自然環境的侵蝕,都可能破壞化石的存在。此外,世上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化石,唯一性與獨特性相較任何人造商品更顯其非凡價值。對於家中有孩童的家長而言,化石標本額外增添了不少教育意義,而造型獨特的古生物化石也是種很雅致的居家擺設。

在眾多品種化石標本之中,菊石與三葉蟲是最受蒐藏者歡迎的兩種古生物。由於兩者皆留下了數量龐大的化石紀錄,使得標本價位較能被一般收入者接受,兩者也都是已經滅絕的物種,人類僅能透過化石標本遙想億萬年前它們存在的樣貌,此外兩者都擁有相當多樣化的外觀,讓人情不自禁地讚嘆大自然造物的奧妙,這三項原因增添了蒐藏者的意願與市場交易的熱絡程度,在此就我較為熟悉的三葉蟲化石發表一些淺見。

Tom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2011年3月17日 ScienceDaily 簡述了一篇近日發表的論文,探討古生物遷徙與交配研究。 專業譯者小不點小姐在她的 blog 中將全文譯出,在獲得她同意之下轉載於此,對古生物化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小不點秘密基地裡找到許多科學新知,全文轉載如下。

三葉蟲這種古代節肢動物是現今的龍蝦、蜘蛛和昆蟲的親戚。它們在2億5千萬年前滅絕,但有不少保存狀態絕佳的標本。三葉蟲的群聚化石比單一完整的標本更吸引收藏者。在少見的例子中,會發現形成化石的三葉蟲群落。辛辛那提大學地質學教授 Carlton E. Brett 在這些亂葬堆中找尋古生態環境與生物行為的相關證據。

Brett今年三月於美國地質學會的區域性會議中發表研究論文,共同作者還有波蘭雅蓋隆大學地質科學系古生物學者 Adrian Kin、辛辛那提博物館中心的 Brenda Hunda。

為了一探究竟,Brett教授走訪奧克拉荷馬、摩洛哥及波蘭等地,調查許多三葉蟲群聚化石標本。颶風引發暴風雨產生的數噸沈積物迅速掩埋之下,使得三葉蟲窒息死亡並留下生前活動的樣貌。這些地質「快照」,宛如龐貝城遺址裡火山灰保留住古羅馬人的生活風貌。

就如同其他節肢動物,三葉蟲堅硬的外骨骼會經過數次蛻皮。

「我們發現蛻下的外殼彼此緊鄰著,這證明了沈積物掩埋三葉蟲後沒有受到顯著的擾動。」

就像是現生螃蟹與龍蝦,三葉蟲在脫下具保護作用的外骨骼時,似乎也會大量集結以策安全,在脫皮期間,呈現「蟲」多勢眾的狀態。另外,就像其他現生種的親戚一樣,三葉蟲也是利用群聚脫皮的機會進行交配。

Brett表示:「大規模掩埋的化石,保存大量體型相近、年齡應該也相彷的三葉蟲群體標本。不同種類的三葉蟲會區隔開來,而且處於脫皮後的『赤裸』狀態。這是一場狂歡。」

Brett與同事也找到三葉蟲與現生節肢動物行為具關連性的另一項證據。有列三葉蟲很顯然是在遷徙過程中形成化石的。

「最近發現一些超過十數隻的三葉蟲形成行列的標本,提供關於遷徙隊伍的最古老證據,這很類似現生甲殼類的行為。」Brett說道。

大規模掩埋的化石,記錄一群集體行動的古代三葉蟲,與某些現生甲殼動物可以相比較。

Brett表示:「這些證據指出三葉蟲複雜的同時逃生與生殖行為,對於這些古生物的生態方面提供特別的觀點。」

Tom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 (Binomial Nomenclature) Ogyginus corndensis
界 (Kingdom) 動物界 Animalia
門 (Phylum)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綱 (Class) 三葉蟲綱 Trilobita
目 (Order) 櫛蟲目 Asaphida
亞目 (Suborder) 櫛蟲亞目 Asaphina
總科 (Superfamily) 櫛蟲總科 Asaphoidea
科 (Family) 櫛蟲科 Asaphidae
屬 (Genus) 歐幾龍王蟲屬 Ogyginus
種 (Species) 考因頓種 corndensis
 
年代 古生代奧陶紀中期 Paleozoic Middle Ordovician (478-468 百萬年)
產地 英國威爾斯 Llanvirn Series, Builth Wells, Wales, UK   
尺寸 化石長約 26 mm 寬約 20 mm
 
Ogyginus corndensis 考因頓歐幾龍王蟲是一很常見的英國三葉蟲品種,而為這個廉價三葉蟲定種的人物卻大有來頭,1835 年英國地質學家墨啟生 Roderick Murchison 在英國考因頓山 (Corndon Hill) 進行沉積岩地質調查時順帶發現此一品種,同年墨啟生與好友賽吉衛 Adam Sedgwick 共同發表論文 On the Silurian and Cambrian Systems, Exhibiting the Order in which the Older Sedimentary Strata Succeed each other in England and Wales,自此志留紀 (Silurian) 與寒武紀 (Cambrian) 的地質年代被訂下名稱。緊接著 1839 年墨啟生發表了 The Silurian system 論文,首度詳細描述在此沉積岩中所發現的各類化石與地質狀況。由於墨啟生對於地質學的重大貢獻,今日月球上的墨啟生環形山與地球上至少十五項地理名稱是以他的名字來命名。
在 1839 年墨啟生的 The Silurian system 論文中只用了兩句話來描述考因頓歐幾龍王蟲,主要是說明它與法國生物學家亞歷山大布隆尼 Alexandre Brongniart 所發現的 Ogygiocarella debuchii 德氏龍王盾殼蟲之間的差異,相較於德氏龍王盾殼蟲 ,考因頓歐幾龍王蟲有著長長的頰刺,頰刺長度可以延伸到第七節胸節,左上圖就是當時標本的手繪圖,右上圖可以看到我這個標本頰刺雖然不太明顯,勉強還是可以看到左方這根頰刺大約也是落在第七的胸節上。在當時墨啟生爵士研究的龐大志留系統中,此三葉蟲僅是眾多發現的古生物中之一,用個三言兩語描述也不足為奇了。有了墨啟生在英國南部開啟了志留紀地質時期的調查,之後法國巴蘭德 Joachim Barrande 進而花費四十年時間在波西米亞,針對該地質時期作更詳盡的研究,讓 19 世紀地質學的研究進入到新的里程碑。

Tom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