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齒鯊在 1843 年由瑞士出生的古生物學家 Louis Agassiz 發表時,的確是歸類在與大白鯊相同的噬人鯊屬 (Carcharodon),這份歷史文件在網路上是可以找的到的,下圖就是當時手繪的牙齒標本,Louis Agassiz 描述了此鯊魚牙齒與大白鯊牙間高度相似之處,1995 年開始有學者建議巨齒鯊應該歸類到古鯊屬 (Carcharocles),而兩者相似之處僅是趨同演化後的結果(Convergent evolution) 。 |
![]() |
巨齒鯊牙與大白鯊牙之間,除了之前提到的鋸齒狀邊緣粗細與牙齒厚薄等差異之外,另外一項明顯差異特徵就是巨齒鯊牙具有 bourlette,bourlette 目前沒有很明確的中文譯名,如下圖所示,這個下額巨齒鯊牙標本的舌面 (lingual),也就是獵物被吞進巨齒鯊嘴裡後看到的那一面,在照片中 V 型顏色不同的琺瑯質區域就是 bourlette,這項特徵在大白鯊牙中是不明顯的。化石澄清兄指點 bour 為 bower 的古字,有很多意涵,其中有船首錨之意,lette 應該有標記,符號之意,bourlette 外型類似船錨,應可以譯為錨形帶。 |
![]() |
這個巨齒鯊牙標本出自美國南卡羅萊納州沿岸 Battery Creek 沼澤區,長側邊長約 4 又 5/16 英吋,寬 3 1/4 英吋,是個沒有修補品質相當不錯的標本,可以清楚展現此一特徵。這是一個下額牙標本,可以看出在齒根中央明顯地隆起,相較上額牙的齒根更為厚實。選擇這個標本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它的顏色跟 Louis Agassiz 論文的手繪圖十分神似。 |
![]() |
下圖照片是牙齒的唇面 (labial),也就是巨齒鯊張嘴時我們能看到的一面,在標本接近齒根的部位,仍可以看到顏色較深的 bourlette 保存下來。 |
![]() |
而邊緣的鋸齒狀切割面,保存狀態極佳,幾乎像個現生的生物標本。由於此化石並非陸產的鯊魚牙標本,很難得知較精準的地質年代。 |
![]() |
或許未來會有更多的研究,來佐證它與大白鯊間的演化關係,讓人們更了解這種令人震驚的史前巨獸。 |
- Dec 16 Sun 2012 23:46
巨齒鯊與大白鯊間演化關係 - 續
- Nov 24 Sat 2012 12:18
巨齒鯊與大白鯊間演化關係
2012 年11月14 日在 Wiley 古生物期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再度挑起 150 年來大白鯊起源的論戰。這篇論文中美國科學家發表一新古生物鯊魚物種 Carcharodon hubbelli,填補了今日大白鯊 (Carcharodon carcharias) 與已滅絕之鯖鯊 (mako sharks) 間的演化空缺。並再次提出證據,大白鯊並非由體型巨大的巨齒鯊 (Carcharocles megalodon) 演化而來。 |
![]() |
美國新澤西州蒙茅斯大學達納埃雷特 (Dana Ehret) 教授表示“早期古生物學家排列巨齒鯊齒序(dentitions) 時會參考現生大白鯊魚齒序,這是因為這些牙齒看起來與大白鯊牙類似,當然會以大白鯊齒序來做為參考模式”,由於大白鯊與已經滅絕的巨齒鯊牙都有著鋸狀的切割面,讓早期古生物學家認為此一滅絕的生物與大白鯊有著密切關聯。“若是比較牙齒的鋸齒的形狀與大小,我們會發現這是屬於兩個不同演化譜系的鯊魚,他們實際上是非常不同的。 |
- Nov 04 Sun 2012 23:04
科學家在澄江撫仙湖蟲化石中發現疑似腦部組織
撫仙湖蟲是生長於在五億兩千萬年前古生代寒武紀的海洋節肢動物,也是雲南澄江獨有的品種。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 Gregory Edgecombe 與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 Nicholas Strausfeld 發現一個具備腦組織的撫仙湖蟲化石標本,並在發表於 2012年10月11日出版的《自然》期刊上,這可能是最早含有神經解剖學特徵的化石標本。 與其他澄江化石一樣,撫仙湖蟲的屍體被快速埋藏到低氧的環境中,因而保護它的遺體免遭細菌的破壞。在 Gregory Edgecombe 及 Nicholas Strausfeld 所分析的一件撫仙湖蟲化石中,其神經解剖學特徵以一種富含鐵的褐色化石的形式被保存下來。 Gregory Edgecombe 表示 "由它的大小,我們意識到這是一個腦部組織,它的輪廓和位置能夠與現代甲殼綱動物的大腦類似。” |
- Oct 13 Sat 2012 23:42
以明星命名的三葉蟲
- Oct 06 Sat 2012 11:01
三葉蟲化石標本 - Acastoides zguilmensis 兹吉勒馬星尾蟲
學名 (Binomial Nomenclature) | Acastoides zguilmensis |
界 (Kingdom)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Phylum)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綱 (Class) | 三葉蟲綱 Trilobita |
目 (Order) | 鏡眼蟲目 Phacopida |
亞目 (Suborder) | 鏡眼蟲亞目 Phacopina |
總科 (Superfamily) | 星尾蟲總科 Acastoidea |
科 (Family) | 星尾蟲科 Acastidae |
亞科 (Subfamily) | 星尾蟲亞科 Asteropyginae |
屬 (Genus) | 星尾蟲屬 Acastoides |
種 (Species) | 兹吉勒馬種 zguilmensis |
年代 | 古生代泥盆紀早期上層到中期 Paleozoic Middle Devonian (407-385 百萬年) |
產地 | 摩洛哥 Timrhanrhart Formation,Jebel Gara el Zguilma,Morocco |
尺寸 | 化石長約 26 mm 寬約 12 mm |
![]() |
這是產自摩洛哥東南部 Jebel Gara el Zguilma 的兹吉勒馬種的星尾蟲,種名的命名可以得知是出自於該地的品種。星尾蟲在摩洛哥是尋常的三葉蟲品種,但是在 1916 年將德國出土的 Acastoides henni 定為星尾蟲模式種 (Type Species) 時,Acastoides henni 星尾蟲在德國古生代泥盆紀地層是屬於稀有品種的三葉蟲。所謂模式種是指當一個屬 (Genus) 命名時,需要指定一成立此屬的種 (Species) 作為分類的依據。星尾蟲擁有一個半圓型的頭鞍,頭鞍上佈滿了細微的顆粒,雙眼有著粒粒分明的裂色眼,星尾蟲科典型皆為 11 個胸節,與寬度大於長度的尾部。這個標本品質還不錯,主要生理特生都算明顯。 摩洛哥是個很有意思的古生代泥盆紀化石產地,許多其他地區極為稀有的三葉蟲品種,在摩洛哥卻非常的常見,星尾蟲就是個例子。其他諸如手尾蟲也有著類似的狀況。 |
- Sep 28 Fri 2012 09:26
網友 Saint-Petersburg Paleontological Laboratory 參觀行記
歡迎新的三葉蟲同好開設安爸的三葉蟲 Blog,第一篇是參觀位於俄羅斯聖彼得堡 Saint-Petersburg Paleontological Laboratory,對住在台灣的同好而言,真是個難得的經驗。
- Sep 22 Sat 2012 19:43
2012 Discovery Channel - Sharkzilla 鯊魚週特集
今年八月探索頻道鯊魚週介紹的主題正是已經滅絕的海中巨獸巨齒鯊 (Carcharocles Megalodon),影片中穿插了加州陸產鯊魚牙的聖地 - 貝克斯菲爾德(Bakersfield)近郊的鯊牙山 (Sharktooth Hill) 挖掘經驗。 |
|
- Sep 07 Fri 2012 22:38
腕足動物化石標本 - Strophomena planumbona
學名 (Binomial Nomenclature) | Strophomena planumbona |
界 (Kingdom)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Phylum) | 腕足動物門 Brachiopoda |
綱 (Class) | 扭月貝綱 Strophomenata |
目 (Order) | 扭月貝目 Strophomenida |
總科 (Superfamily) | 扭月貝總科 Strophomenacea |
科 (Family) | 扭月貝科 Strophomenidae |
屬 (Genus) | 扭月貝屬 Strophomena |
種 (Species) | planumbona |
年代 | 古生代奧陶紀晚期 Paleozoic Upper Ordovician (Maquoketa Group, Dillsboro Formation) (446–440 百萬年 ) |
產地 | 美國印第安那州弗蘭克林郡 Franklin County, Indiana, USA |
尺寸 | 母岩長約 85 mm 寬約 80 mm |
|
每當看到美國俄亥俄州、印第安那州與肯塔基州的古生代奧陶紀石灰岩中保有了完美的 Flexicalymene retrorsa 後曲隱頭蟲,就讓我遙想生活在相同年代海洋中的其它古生物。該地區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既然能夠完美地保存下三葉蟲化石的細節,定能細緻的保存其它的古生物。這個扭月貝化石正是與後曲隱頭蟲出自相同地層的古生物,上圖右方還似乎有兩節三葉蟲的胸節混在這個亂葬崗內。扭月貝雖有個貝字,但並非雙殼綱有貝殼的軟體動物,而是現存僅三百餘種的腕足動物。對腕足動物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閱 Linda ,許醫師與劉 Sir 的介紹。 |